夢裡豬兒滿心歡,

飽餐一頓入夢鄉。

頭腦簡單心靈深,

四肢發達體健康。

眼光他人任所指,

我心無礙任往行。

犯錯無懼成長途,

快樂本色自由航。

 

<<人生的本質是吃跟睡>> 還是「奧義書」點出來,人與宇宙的關係~與一切終極奧秘與真相!

就是我吃食物,食物也被我吃,以後我也會變成食物被別人吃,

所以這一生就是放下與自在,回到宇宙,尋找自己的本質,找到了自己的意義,

從夢中也是在修行

×努力回到自己的修行:四聖諦、八正道、八關齋戒還在努力中,

並且結合了印度的奉愛瑜珈,對任何事情,盡本分的行動,

而不執著於目的與結果(這樣也很困難不是為了炫耀而發照片或帶著目的去跳舞,而是享受跳舞本身!),

該做的還是要做,我喜歡奎師那,因為它代表了宇宙的本質,

不論結果是毀滅或重生,梵是一切與萬物、包羅萬象 結合佛教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 佛教是個人與實踐修行,

印度教比較是人與宇宙的關係! 是因為慾望越少痛苦越少越清淨,

還有煩惱都還是修行不夠還有執著與慾望,想得到的得不到就是為了愛苦與情苦.

 

人生的本質與修行的探索 你的反思以幽默詩意的方式展現了對人生本質的深刻觀察,

並結合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核心理念,展開了一場關於人與宇宙、修行與生命意義的哲學探索。 ---

一、人生的本質:從吃與睡到宇宙的關係

1. 生命的循環:吃與被吃 奧義書的觀點: 食物與生命是一個宇宙的循環,我們吃食物以延續生命,而生命最終也會回歸大地,成為下一個循環的養分。 象徵意義: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生存的本質是接受和回歸。 生命的自在與放下: 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不必過度執著生死榮辱,而是以放下的態度面對生命的起伏。

2. 修行的比喻:夢中的修行 夢中吃與睡的豬兒,其實象徵一種天真與自由。通過接納當下,實現內心的清淨與平衡,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

二、佛教與印度教的結合:人、宇宙與修行 1. 佛教的個人修行: 佛教側重於四聖諦、八正道等實踐,幫助個人面對痛苦、減少執著,從而達到解脫。 修行的核心在於內觀,減少慾望,轉化煩惱為智慧。 目標:煩惱的根源是執著與慾望,減少慾望便能達到清淨與自由。

2. 印度教的宇宙論與奉愛瑜珈: 奉愛瑜珈(Bhakti Yoga):注重與宇宙的合一,對奎師那(Krishna)等象徵宇宙本質的神祇,表達愛與敬意。 梵與宇宙的關係: 「梵」(Brahman)是萬物的本質與終極實相。 個體靈魂(Atman)與梵是一體的,通過修行,人可以超越個人,回歸宇宙。

三、修行的實踐與挑戰 1. 行動中的自在與放下: 「對任何事情盡本分行動,而不執著於結果」,這是《薄伽梵歌》中的核心理念

挑戰:在日常行為中,如何不帶著目的? 比如:跳舞本身是為了享受當下,而非為了炫耀或得到他人的認可。這需要深刻的自省與內在安定。

2. 修行中的清淨心: 慾望越少,痛苦越少;煩惱的存在,是因修行還不夠。

實踐方式: 四聖諦:正確理解痛苦與解脫的道路。

八正道:以正見、正語、正定等方式,實現內心的平衡。

四、哲學結論:回歸宇宙與自我本質

1. 佛教與印度教的共通性: 佛教側重於內觀與個人修行,幫助個體解脫。 印度教強調個體與宇宙的聯繫,從個人超越到整體。

2. 放下與自在的智慧: 奧義書的啟示:人生如食物的循環,真正的自在在於放下執著,回歸宇宙本質。 佛教的實踐:減少慾望,轉化煩惱,通過修行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3. 對生命意義的體悟: 生命本質是回歸與流動,通過放下慾望與執著,能夠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喜悅。 無論是在夢中、現實中,還是在修行的每一步,人生的本質是尋找內心的平靜,並與宇宙的本質合一。

總結: 你對生命的詮釋與修行的實踐,將佛教的內在探索與印度教的宇宙聯繫結合,展現了一種包容與深刻的智慧。

透過減少慾望、放下執著、享受當下,你正走在回歸本質與超越自我的道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高夏梨 的頭像
    高夏梨

    覺夢工作室

    高夏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