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比有你的一份功勞

無論你今天過得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變得更好

逃避模式、悲傷模式、裝忙模式、受愛者模式、操作模式、焦慮模式....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內在隱藏的習慣模式影響。 

  •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人?
  • 你否定別人了別人的所有,讓她如何與你溝通?
  •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我們總以為,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每當這時候,都會反問一句;「那是誰把你自己逼到如此情境的地方呢?」

有沒有可能是你把對方培養成這樣子呢?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你我的一面鏡子,透過別人,我們看到其實是真實的自己。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這是心理學中的一句名言,適用於任何關係!

比如說,男人怎麼對待你,是你從一開始就貫的、教他的;孩子不聽話、軟弱、不敢承擔責任,是你教育失當,從小寵的

朋友無視你、忽略你,也許是遠遠沒有主見的你讓人習慣性忽略你。

同事不夠尊重你,拿你當軟柿子捏,也許是畏首畏尾的樣子給別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總之。

我們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中教會了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有的人教會別人尊重自己,有人教會別人如何愛自己,有人教會別人如何傷害自己。

 

面對生活種種困境,抱怨一點用都沒有,與之對抗會讓你泥足深陷。

所謂人生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性格」或「習慣」,這些模式的背後,又是一個人的信念。

信念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會導致結果。

今天所有面臨的困境,正是過去行為創造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是由你所擁有的信念決定。

人們內心種種痛苦、迷茫、失望、疲憊,都跟信念有

 

以下是溝通家族排列的四種模式,指責逃避打岔超理智,當我們可以不用這四種模式時

就要用表裡一致的人,一致性的姿態,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以下是四種「溝通姿態」,但是目的並非與人連結,而是自保。

❶指責

指責
指責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總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並不是表達自己。

❷討好

討好

討好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得到他人的認同,總是唯唯諾諾,以「好」、「答應」來溝通,並不是表達自己,因為討好者擔心,一旦表達自己,就得不到他人重視、愛與價值。

 

❸超理智

超理智
超理智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不是表達自己。

❹打岔

打岔

打岔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為了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而是用不溝通來溝通。

那什麼樣的姿態比較健康呢?

一般而言,自己能覺察姿態,並願意為自己負責,那就是初步的功課了。比如知道自己在指責,但你就是要指責,並且願意為指責的後果負責,這樣是沒問題的。

一致性

一致性

一致性的姿態,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溝通時懂得表達自己。

一致性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內外一致。如果心裡有某種感覺、想法與期待,那就為自己負責的表達。

這看似簡單,但是並不容易,因為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感受、想法與期待,或者知道自己的感覺、想法與期待,卻不一定懂得表達,或者可能以表達出來,卻不是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而是以控制者、受害者的方式表達,那就不是一致了。

但必須認知的是,「一致是個選擇,不是個規則。」人可以選擇任何姿態,但是人必須為自己負責。

心理治療講得很重要-放下期待!

我們時常和家人要愛,要爸爸媽媽的認同與肯定,但是我們不要自己挖坑給自己跳。

期待永遠得不到的事情,期待父母的認同與肯定。其實身邊的人也有肯定讚美我們,只是我們沒有看到。

 

你的˙信念決定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結果。今天生活的狀況,就是你過去的行為。

行為底下,一定有一個支撐你這樣做的信念。

你的信念不改變,生活就重複過去的模式。

只有換一個信念,才會有新的行為,新的行為才能創造新的結果

要改變命運,必須升級生命軟體開始。

因此當自己受夠時,問問自己;

1.是什麼信念造成了今天這樣的困局?

2.是什麼想法讓我陷入這樣的困境?

3.這些想法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你的人生模式是哪一種?

當別人觀點和自己不一致時,有人會選擇放棄、逃跑或攻擊

「攻擊」、「逃跑」、「忽略」

當我們總是受害者心態,把群體責人給別人,究竟是誰能為此負責呢?

「建設者」無論能力多大,至少他是負責的。

(例如生活中安排做菜、與工作。還有面對問題就解決了一半,逃避則是加劇事情)

事情都是兩面的,有利就有一弊。

當我們試圖抗拒弊端同時,也因此失去那些我們追求的好處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薩提爾模式除了運用重塑之外也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Satir冰山隱喻

資料來源 : 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apy and Beyond.

 

❷討好

例如以討好的表現來出來,行為的背後代表是對自己的感受,可能是怕對方生氣的感受!

「不要一直怕別人生氣而去討好他人這個行為」

當對自己與對他人期待的背後-   「我們可能要深一步探索-自己渴望被誰愛?被誰接納?被認可?」

人最深的渴望是被愛、被尊重、理解與同理,我們常常表達對對方的期待,

忽略了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好好地對自己擁抱自己,

對期待失落的受傷感受,如果放下這麼多期待,日子也會比較輕鬆一點!

量層次在上一層是信念的模式,能量場之中我們先看見自已的感受,愛自己

 

 

我們要放掉「受害者模式」:

比如說還欣茹苦養大的孩子對父母充滿怨恨,父母年老不履行撫養義務

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抱怨」是每天做的功課

1.我們無時無刻在找「拯救者」的角色,或者是救世主,

2.一旦找到,我們會依附他的力量,像「救世主」證明自己的忠心

3.不相信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事情變好,而是希望別人來拯救自己:

這樣的人心中,永遠在渴望找一個「拯救者」。這一點關鍵字就是相信有拯救者。

 

當一個人能夠為一件事情負責任的時候,就離解決困難不遠了。面對困難,首先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來讓事情變得更好?」

做一個建設者」,而不是抱怨者」、袖手旁觀者」。

「建設者」無論能力大小,至少他是負責的。

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努力學習為自己負責,快樂是有影響力的,鼓勵讓自己過得更好!

 

第一:不管是心理學、心靈成長,或任何學派,最後所講的是,要好好愛自己

自己是一朵綻放的花,需要灌溉和的營養。「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乘涼。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第二:要有界限意識,不要去承擔別人的責任和別人的情緒

 

成立點一盞燈是回應內心長久的聲音,身為一個社會觀察者和助人工作者,我看過 ... 身心靈桃花源成長中心負責人阿含生命傳記劇場團長社團法人臺灣點一盞燈社會 ...

http://www.light-up.org.tw/

https://www.facebook.com/lightup959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高夏梨 的頭像
    高夏梨

    覺夢工作室

    高夏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